从我有记忆起,我就被形形色色的怪人和他们新奇的想法所吸引。
小时候,我立志成为一名小说家,那时吸引我的是像詹姆斯・乔伊斯(James Joyce)和亨特・S・汤普森(Hunter S. Thompson)这样特立独行的艺术家;如今,吸引我的则是像大卫・戈金斯(David Goggins)这样近乎自虐的耐力运动员,以及布莱恩・约翰逊(Bryan Johnson)这样因极端抗衰老疗法而声名狼藉的生物技术企业家 —— 他的抗衰老疗法包括接受来自十几岁儿子的输血、每天严格服用 100 多颗补充剂,还有对生物数据追踪的痴迷。
对我来说,这些人并非像博物馆玻璃展柜里的展品那样徒具新奇。我真心认为他们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优秀范例。原因在于,我是那种我称之为 “乐高砖思维者” 的人。
两种思维类型
世界上有 “黄砖思维者” 和 “乐高砖思维者”。
黄砖思维者认为,他们必须原原本本地遵循他人的建议或榜样,不能根据自身情况挑选有用的部分。
对他们而言,建议就像《绿野仙踪》里的黄砖路:你必须一块砖接一块砖地从起点走到终点,否则就一事无成。
但乐高砖思维者把建议看作一盒乐高积木。他们明白不必用上盒子里的所有积木,并且可以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,随意组装和重新组装每一块积木。
“可是布莱恩・约翰逊就是个怪人!”
没错,对乐高砖思维者来说,这正是他的了不起之处。
因为他那些新奇(也就是大胆)的公开尝试,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基于数据的 “乐高积木”,让我们可以自己去尝试。
当然,这只是一种简化的说法。显然,现实中没有人是纯粹的某一种思维者。但我们确实会倾向于其中一种(我确定这与一种叫做 “经验开放性” 的人格特质有关)。我发现,我偏向于乐高砖思维,这让我能从几乎任何人身上汲取经验,使我受益匪浅。
我融入生活的一块 “奇怪” 乐高积木
我从各种奇奇怪怪的渠道收集了满满一盒 “乐高积木”,并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。这里我想分享其中一块:我称之为 “内心状态的室内设计” 的原则。
与其解释,不如先展示给你看:

(配图推文链接:https://twitter.com/ChanningAllen/status/1707103060016365962)
这基本上就是我生活的地方,这个小角落。如今我醒着的时间,有超过 50% 都在这里度过。你们的工作空间是什么样的呢?
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上面这个有些怪异的地方,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我的家庭办公室。
我从未公开解释过为什么要这样布置它,但答案藏在一本叫《设计成瘾》(Addiction by Design)的精彩书籍里,我从这本书里反向总结出了一些设计原则。
这本书讲述了博彩业如何利用机器设计、算法和行为心理学,创造极易让人上瘾的体验,让玩家沉迷其中并不断消费。
显然,这很糟糕。
但对我这个乐高砖思维者来说,读这本书也能发现潜在的用处。我读了还不到十页,就开始思考是否能把其中一些设计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。我想:“如果赌场设计师能通过摆放机器的方式,让玩家沉浸在老虎机游戏中,那我能不能布置一下自己的办公室,让自己沉浸在工作中呢?”
以下是书中的一段节选:
一位学者询问一位顶级设计师,“人体工程学” 的概念如何影响赌场设计时,这位设计师回答道:“关于赌场规划,你需要知道的一点是,赌场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从登记处走向赌场主体区域。” 他接着解释了自己公司所说的 “基于体验” 的建筑是什么意思:“我们试图影响人们的行动和流通模式,从而引导人们的体验。” 尽管一位赌场高管淡化了这种策略在他自己赌场设计中的作用,声称梦幻赌场(Mirage)成功的秘诀是 “机缘巧合,而非精心设计”,但事实上,他的每一处产业从构思到完成,从墙面装饰到背景音乐,都是经过精心规划的。
Leave a Reply